正在閱讀:你的聊天內容可能“被竊聽”?一次都沒打開的App,卻向外傳輸數據
信息未審核或下架中,當前頁面為預覽效果,僅管理員可見
你的聊天內容可能“被竊聽”?一次都沒打開的App,卻向外傳輸數據
轉載
李志萍于 2020/07/14 14:38:31 發(fā)布
IP屬地:未知
來源:招遠公安
作者:招遠公安
892 閱讀
0 評論
0 點贊
11
你的聊天內容可能“被竊聽”?一次都沒打開的App,卻向外傳輸數據
顯示
現在,我們手機中都安裝了各種應用,方便了我們的工作、生活,但是也獲取了我們大量的個人信息。一些App的推送能“精準”到你在想什么,它就給你推送什么。App的這種“正合我意”是怎么實現的?個人信息安全有沒有風險呢?
北京的苑慶攀最近有個疑惑,和朋友只在線下閑聊過的東西,第二天就出現在自己手機應用的推送里。“朋友說椰棗,過了一天我就刷到了關于椰棗的推薦視頻。我覺得很驚訝,我除了說說,沒有任何搜索記錄,咋就給我推薦了?”

日前,工信部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。在被點名的15個App中,有13個都涉及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,包括“私自收集個人信息”“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”“私自共享給第三方”等等,個人信息安全依然受到威脅。一些非法網絡推廣團伙也盯上了個人的信息。今年以來,公安部在15個省份開展打擊貸款類網絡詐騙犯罪,發(fā)現非法團伙就是將矛頭指向有明確貸款意向的人員,根據他們在互聯網、手機App等的瀏覽、搜索記錄,分析其貸款意向,從而精準推送大量虛假貸款廣告,并實施詐騙。
面對越來越精準的推送,用戶有著擔心“被竊聽”的焦慮,個人信息也確實存在過度獲取的可能。為此,國家有關部門專門組建了App專項治理工作組,對強制授權、過度索權、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等現象進行專業(yè)的監(jiān)管。
在App專項治理工作組,專家們發(fā)現,有的社交類App剛安裝進手機,一次都還沒有打開,卻已經開始悄悄地向外傳輸數據。

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表示:“App在隱私政策里沒有提這件事,而且完全是隱瞞了它的自啟動的方式,自己又把信息傳到了自己的服務器上,是有實證的。明確是違法、違規(guī)收集的一種行為?!?br style="max-width: 100%;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/>專家告訴記者,App獲取的第一個信息,往往就是手機的IMEI號,也就是移動設備標識號。這個唯一的識別碼,相當于手機的身份證。不管是經過用戶同意“拿走”,還是不經允許“偷走”,App一旦獲得了移動設備標識號,就為個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礎。更可怕的是,專項治理工作組對大量App測試后發(fā)現,App獲取的信息,不僅能自己用,甚至有部分App,會把信息傳給第三方。專家介紹,在個別App內嵌入的第三方軟件開發(fā)工具包超過50個。這些有著消息推送等功能的第三方工具包,行為更隱蔽,也是目前監(jiān)管的難點。
近年來,有關部門定期曝光App違法獲取個人信息的行為,針對App的各項隱私政策也在不斷細化和規(guī)范。專家分析,因為獲取成本高、法律風險大,短期內,大家不必過于擔心自己的語音、上傳的圖片等隱私信息被收集。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表示:“完全沒必要用竊聽這么復雜高級的手段,去針對某一個人的購物需求去做這樣的事。造成精準推送的原因有很多,有可能是你的好友搜了一個商品,它可能知道你們是好友關系,可能就會給這些人都推這樣的信息,但是你感覺好像是自己的原因,好像被‘竊聽’了。 ”

不過,專家也提醒,越來越多新的技術手段正在降低用戶信息獲取的成本和風險。最新研究成果顯示,手機App甚至可以利用手機內置的加速度傳感器,采集手機揚聲器所發(fā)出的聲音振動頻率。這樣的技術,可以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,繞開隱私協議獲取語音信息。與此同時,個人信息的保護也一直在不斷加強。去年12月,國家網信辦出臺《App違法違規(guī)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》,強化了對用戶知情權和決定權的保護。
來源:央視財經(ID:cctvyscj)